她的高功能伪装,她对隐私近乎偏执的保护(“李哲”的消失),
以及她身上那种若有若无的危险气息。
败名裂”、“精神崩溃”、“彻底消失”、“意外事故疑点重重”……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,
描绘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图景。而苏晚,被置于这幅图景的中心,
如同一个披着天使外衣的、微笑的恶魔。顾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他走到办公桌后坐下,
将举报信摊开在面前。
职业素养让他第一时间质疑信息来源的可靠性:1. 匿名:无法追溯,可信度存疑。
2. 措辞:充满主观臆断和煽动性词汇(“扭曲的心理需求”、“摧毁治疗者”),
缺乏具体、可查证的细节(除了“李哲”这个名字,但这个名字本身已是谜团)。
3. 时机:在他开始深入调查“李哲”并明显对苏晚产生警惕之后出现。
像是……一种警告?或者,是苏晚自导自演,用来测试他反应、加剧他疑虑的手段?然而,
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,就疯狂地汲取着养分。苏晚在咖啡馆抛出的“信任”诱饵,
她对张雅灌输的关于“过度关心即伤害”的暗示,她在不同场合展现的极端反差……这一切,
似乎都能在这封举报信提供的“框架”下,得到一种令人不安的、全新的解读。
她不是迷途的羔羊,她是潜伏在羊群中的狼。而她看中的猎物,正是试图照亮她的牧羊人。
顾屿感到一阵强烈的窒息感。窗外的雨似乎下得更大了,
敲打玻璃的声音密集得让人心烦意乱。他拿起手机,指尖悬停在苏晚的号码上。质问她?不,
这太愚蠢,只会打草惊蛇。直接终止治疗?基于一封匿名举报信?这不仅违背职业道德,
更可能激怒一个未知的危险存在。他深吸一口气,将举报信仔细折好,
锁进了办公桌最底层的抽屉。冰冷的金属锁舌“咔哒”一声合拢,
像关押了一个随时可能破笼而出的怪物。城市的另一端,
苏晚的公寓里却弥漫着一种奇异的静谧。厚重的窗帘隔绝了外面阴沉的雨幕,
只留下一丝柔和的人工暖光。苏晚赤...